- 入“双调”。唐人例用以写“宫怨”,故其调悲。五十八字,前后片各四平韵。
- 最初见《淮海居士长短句》。四十七字,前片四平韵,后片三平韵。
- 唐教坊曲名,敦煌曲子词中有“问儒士,谁人敢去定风流”一语。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。
- 取李白“笛奏水龙吟”一诗句而名之。又名《龙吟曲》、《庄椿岁》、《小楼连苑》。一百零二字,前后片各四仄韵。
- 永遇乐歇拍调也。唐杜秘书工小词,邻家有小女名酥香,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,尤喜杜词,遂成逾墙之好。后为仆所诉,杜竟流河朔。临行,述《永遇乐》词决别,女持纸三唱而死。...
- 唐《冥音录》载曲名上江虹,后转二字,得今名。九十三字,前片四仄韵,后片五仄韵,声情激越,宜抒豪壮情感和恢张襟抱。
- 原唐教坊曲名,取自张衡《南都赋》“坐南歌兮起郑舞”句,取淳于棼事。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。此词首创于温庭筠。廿六字,三平韵。
- 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。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“声”字入韵,故称此名。九十七字,前后片各五仄韵。
- 一百十六字,前后片各六仄韵。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,用上、去声部韵者较凄郁,贵能各适物宜耳。
- 出自宋代词人周邦彦词中的“一剪梅花万样娇”一句。六十字,上下片各三平韵。
- 始见黄升《唐宋诸贤绝妙词选》,题李白作。四十六字,前后片各三仄韵,一叠韵,亦以入声部为宜。
- 南宋姜夔自制曲。双调,九十八字,押平声韵。
- 念奴娇.昆仑横空出世,莽昆仑,阅尽人间春色。飞起玉龙三百万,搅得周天寒彻。夏日消溶,江河横溢,人或为鱼鳖。千秋功罪,谁人曾与评说?而
- 长相思.其二日色欲尽花含烟,月明如素愁不眠。赵瑟初停凤凰柱,蜀琴欲奏鸳鸯弦。此曲有意无人传,愿随春风寄燕然。忆君迢迢隔青天。昔日横波
- 清平乐.别来春半别来春半,触目柔肠断。砌下[qi4]落梅如雪乱,拂了一身还满。雁来音信无凭,路遥归梦难成。离恨恰如春草,更行更远还生。
- 忆王孙.西风一夜剪芭蕉西风一夜剪芭蕉。满眼芳菲总寂寥。强把心情付浊醪。读离骚。愁似湘江日夜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