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入“双调”。唐人例用以写“宫怨”,故其调悲。五十八字,前后片各四平韵。
- 最初见《淮海居士长短句》。四十七字,前片四平韵,后片三平韵。
- 唐教坊曲名,敦煌曲子词中有“问儒士,谁人敢去定风流”一语。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。
- 取李白“笛奏水龙吟”一诗句而名之。又名《龙吟曲》、《庄椿岁》、《小楼连苑》。一百零二字,前后片各四仄韵。
- 永遇乐歇拍调也。唐杜秘书工小词,邻家有小女名酥香,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,尤喜杜词,遂成逾墙之好。后为仆所诉,杜竟流河朔。临行,述《永遇乐》词决别,女持纸三唱而死。...
- 唐《冥音录》载曲名上江虹,后转二字,得今名。九十三字,前片四仄韵,后片五仄韵,声情激越,宜抒豪壮情感和恢张襟抱。
- 原唐教坊曲名,取自张衡《南都赋》“坐南歌兮起郑舞”句,取淳于棼事。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。此词首创于温庭筠。廿六字,三平韵。
- 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。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“声”字入韵,故称此名。九十七字,前后片各五仄韵。
- 一百十六字,前后片各六仄韵。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,用上、去声部韵者较凄郁,贵能各适物宜耳。
- 出自宋代词人周邦彦词中的“一剪梅花万样娇”一句。六十字,上下片各三平韵。
- 始见黄升《唐宋诸贤绝妙词选》,题李白作。四十六字,前后片各三仄韵,一叠韵,亦以入声部为宜。
- 南宋姜夔自制曲。双调,九十八字,押平声韵。
- 菩萨蛮.水精帘里颇黎枕水精帘里颇黎枕,暖香惹梦鸳鸯锦。江上柳如烟,雁飞残月天。藕丝秋色浅,人胜参差剪。双鬓隔香红,玉钗头上风。
- 一剪梅.雨打梨花深闭门雨打梨花深闭门,孤负青春,虚负青春。赏心乐事共谁论?花下销魂,月下销魂。愁聚眉峰尽日颦,千点啼痕,万点啼痕。晓看天色暮看
- 南乡子.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霜降水痕收。浅碧鳞鳞露远洲。酒力渐消风力软,飕飕。破帽多情却恋头。佳节若为酬。但把清尊断送秋。万事到头都是梦,休休。明日
- 安公子.远岸收残雨远岸收残雨。雨残稍觉江天暮。拾翠汀洲人寂静,立双双鸥鹭。望几点、渔灯隐映蒹葭浦。停画桡[ra2o]、两两舟人语。道去程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