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入“双调”。唐人例用以写“宫怨”,故其调悲。五十八字,前后片各四平韵。
  • 最初见《淮海居士长短句》。四十七字,前片四平韵,后片三平韵。
  • 唐教坊曲名,敦煌曲子词中有“问儒士,谁人敢去定风流”一语。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。
  • 取李白“笛奏水龙吟”一诗句而名之。又名《龙吟曲》、《庄椿岁》、《小楼连苑》。一百零二字,前后片各四仄韵。
  • 永遇乐歇拍调也。唐杜秘书工小词,邻家有小女名酥香,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,尤喜杜词,遂成逾墙之好。后为仆所诉,杜竟流河朔。临行,述《永遇乐》词决别,女持纸三唱而死。...
  • 唐《冥音录》载曲名上江虹,后转二字,得今名。九十三字,前片四仄韵,后片五仄韵,声情激越,宜抒豪壮情感和恢张襟抱。
  • 原唐教坊曲名,取自张衡《南都赋》“坐南歌兮起郑舞”句,取淳于棼事。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。此词首创于温庭筠。廿六字,三平韵。
  • 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。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“声”字入韵,故称此名。九十七字,前后片各五仄韵。
  • 一百十六字,前后片各六仄韵。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,用上、去声部韵者较凄郁,贵能各适物宜耳。
  • 出自宋代词人周邦彦词中的“一剪梅花万样娇”一句。六十字,上下片各三平韵。
  • 始见黄升《唐宋诸贤绝妙词选》,题李白作。四十六字,前后片各三仄韵,一叠韵,亦以入声部为宜。
  • 南宋姜夔自制曲。双调,九十八字,押平声韵。
  • 生查子.东风不解愁
    东风不解愁,偷展湘裙衩。独夜背纱笼,影著纤腰画。爇尽水沉烟,露滴鸳鸯瓦。花骨冷宜香,小立樱桃下。
    体裁:豪放
  • 相见欢
    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,寂寞梧桐,深院锁清秋。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,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。
    体裁:婉约
  • 木兰词.拟古决绝词柬友
    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。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心人易变。骊山语罢清宵半,泪雨霖铃终不怨。何如薄幸锦衣郎,比翼连枝
    体裁:婉约
  • 鹧鸪天
    握手西风泪不干,年来多在别离间。遥知独听灯前雨,转忆同看雪后山。凭寄语,劝加餐,桂花时节约重还。分明小像沉香缕,一片伤心
    体裁:豪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