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子(约前369年-前286年),战国宋国蒙(今河南商丘东北)人,名周,字子休。战国中期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,庄学的创立者,道家学派代表人物,与老子并称“老庄”。
《汉书》避明帝刘庄讳,称严周。楚庄王后裔。做过蒙漆园吏。家贫,曾借粟于监河侯。不愿“为有国者所羁”,拒绝楚威王厚币迎聘。“其学无所不窥,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”(《史记.老子韩非列传》)。继承发展老子“道法自然”观点,否认有鬼神主宰世界。认为道无为无形、超越时空,“自本自根,未有天地,自古以固存”(《庄子路大宗师》),是万物的创造者,“物物者(道)非物,物出不得先物也”(《庄子知北游》)。
认为无动而不变,无时而不移,故“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,而大山为小,莫寿于殇子,而彭祖为夭”(《庄子路齐物论》)。主张齐一物我、是非、大小、生死、贵贱。幻想一种“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的精神境界。要人安时处顺,逍遥自得,“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”(《庄子路人间世》),以养生避害。
庄子大约去世于前298年至前286年之间。
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,卒葬南华山,故唐玄宗天宝初,被诏封为南华真人,《庄子》一书亦因之被奉为《南华真经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