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
早春野望
唐[-]王勃
江旷春潮白,山长晓岫青。
他乡临睨极,花柳映边亭。
江面开阔,春水初涨,泛起白色的波浪,山峰挺拔,旭日初升,山色青绿。在他乡登高望远,只看见那红花绿柳掩映着边亭。
这首诗很有王勃的特色,视野境界极其开阔又暗含典故。
写江用一“旷”字,可见天气已经回暖,江水解冻,河床也开阔了起来。写山用一“长”字,可见山之挺拔,层峦叠嶂。
“白”和“青”两组颜色异常醒目,皆是明亮的颜色。之所以颜色明亮皆因这个“晓”字,也就是说都是因为日出这一隐含的条件。
接下来的“他乡”一词则尽显诗人思乡之情,很直接地告诉了读者他在思念遥远的家乡。
“临睨”一词也大有深意,出自屈子《离骚》:“陟升皇之赫戏兮,忽临睨夫旧乡。”意思是太阳东升,大地一片明亮,登高远眺,忽然看见了我思念已久的故乡。
屈子看到故乡有两个条件:临睨和太阳。王勃在这里暗用这个典故,似乎是刻意模仿屈子。“临睨”这个条件满足了,那么太阳是如何体现的呢?就体现在“白”和“青”这两种颜色里面。
屈子看到了故乡,王勃看到了吗?没有。他只看到了被红花绿柳映衬的边亭。诗人想和屈子一样看到故乡的希望破灭了。前面有多渴望,后面就有多失落。
二、
早春
唐[-]白居易
雪散因和气,冰开得暖光。
春销不得处,唯有鬓边霜。
早春时节,天气回暖,冰雪消融。春无处不在,能消解冰雪,却唯独不能带走我鬓角的白发。
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自然之景和自己斑白的两鬓结合在一起,出其不意,立意深刻,可谓神来之笔。
白居易早年生活异常艰辛,仕途也不平顺,所以他笔下的诗文大多带有悲观色彩。年华易逝固然是事实,可也不用为此而过度伤心。
作为读者,当以苏轼的“谁道人生无再少?门前流水尚能西。”为标杆才好。
三、
零陵早春
唐[-]柳宗元
问春从此去,几日到秦原。
凭寄还乡梦,殷勤入故园。
请问你从零陵出发,一路北上,几日能到故乡长安呢?将我的还乡梦托付给你,恳请你能带上我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。
春不仅是个季节,它还寄托着诗人的情思。在这里,柳宗元将春拟人化,用了商量的语气。因为他知道春定会北上,这样他就可以跟着春的步伐在梦里回到心心念念的故乡。
“一身去国六千里,万死投荒十二年”,客居他乡,思乡心切,只能通过梦境回到故园。他用了很卑微的一个词“殷勤”,用接近恳求的语气,点出了对故乡无尽的思念和现实中无法回到故乡的无奈。
四、
早春诗
唐 [-] 韦应物
南园柳色动,野塘春水生。
屡游烦将吏,独此守山城。
南园的柳色已经萌动,野塘里春水初涨。春光正好,多次游览,使得驻守在此的兵士很不耐烦,只能独自困守在山城里。
一个“动”和“生”告诉我们春天已经来了,柳枝随风轻摇,池塘春水碧绿,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。
诗人乘兴游览,不知不觉多次往返,这一举动使得兵士有了厌烦的情绪,只好作罢,独守山城。有春而不能尽赏,很是无奈。
五、
城东早春
唐 [-] 杨巨源
诗家清景在新春,绿柳才黄半未匀。
若待上林花似锦,出门俱是看花人。
诗人眼中最美的清丽之景在早春,柳枝轻吐嫩芽,一半初黄,还没有全部染上黄色。如果等到长安城花团锦簇,那时门外就全是看花赏景的人了。
诗家为何独对早春情有独钟呢?一是因为早春特有的景致——绿柳才黄,二是因为这个时候赏春的人少,大有天地之景唯我独享的惬意和静谧。
这里的“半”字大有学问:不仅写出了早春初露生机的喜悦之情,又包含诗家独特的审美视角,还有独属于国人的那种含蓄美。
紧接着诗人想象春花烂漫、花团锦簇之时的情况,到处都是赏花之人,早都没有了早春时的那种安静和悠闲。但诗人这里并没有贬低的意思,只是出发的角度不同而已。
六、
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
唐[-]韩愈
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
最是一年春好处,绝胜烟柳满皇都。
莫道官忙身老大,即无年少逐春心。
凭君先到江头看,柳色如今深未深。
天街上空下起了酥油般的小雨,远远望去,草色成片,青绿喜人,走近一看却没有青绿之色。一年中当属早春最美,远远胜过绿柳如烟、满城似锦的盛春。
不要说公务繁忙、年龄大了不想动,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追赶春光的心情。请君先到江头看看,看看如今的柳色是不是已经很深了。
作此诗不久前,56岁的韩愈前往河北正定,仅凭口舌便平息了一场叛乱。皇帝很是高兴,将他从兵部侍郎调任吏部侍郎。虽说年近花甲,可他在文学和仕途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于是并没有因为年龄大而悲伤,相反兴致盎然地迎接春天。
这是一首组诗,其一是广为人知的早春佳作,人人称赞,和上面杨巨源的《城东早春》表达的意思很是相近,采用的都是对比的手法。
其二侧重抒情。年龄大、公务忙是客观事实,但不要以此为借口而失去了探春的好奇心。纵然没有了年轻时的那种气魄和童心,可却有着忙里偷闲、自得其乐的境界。
七、
早春寄王汉阳
唐[-]李白
闻道春还未相识,走傍寒梅访消息。
昨夜东风入武阳,陌头杨柳黄金色。
碧水浩浩云茫茫,美人不来空断肠。
预拂青山一片石,与君连日醉壶觞。
听人说春已经到了,可我还没有见到它的身影,于是刻意走近梅树探访春的消息。昨夜春风悄悄吹入武昌,街头的杨柳冒出嫩芽一片金黄色。碧绿的江水浩浩,云雾茫茫,我的好朋友王汉阳你没有来令我空断肠。我已经预先拂拭了一片山石,摆好了酒宴,坐等你到来,好一起整日醉在壶觞之中,共赏春色。
诗的前两联紧紧围绕“春还”二字来描写早春的气息。
诗人只是听说春来了,并没有看到春之实景,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拜访梅花,想一探究竟。“走”和“访”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诗人探春的焦急心理。
在“东风”前面冠以“昨夜”二字,春风就像小孩似的,可爱、迅速、静悄悄地回到大地。诗人终于看到了春的气息——杨柳金黄色。诗人并没有用新绿、嫩绿等词来形容柳色,而是金黄色,既点明了柳枝的稚嫩,又给人一种朦胧之美,和韩愈的“草色遥看近却无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诗的后面四句是邀请好友王汉阳来饮酒赏春。
“碧水浩浩云茫茫”是为了后面的“美人”出场做景物上的铺垫。这里的“美人”指的是王汉阳,有品德高洁之意。好友未至,这大好的春光被白白辜负,怎能不断肠呢?
诗人邀请友人畅饮赏春,但他并没有明说,而是用了“拂拭”这个细节和想象和好友畅饮的场面,便把诗人的真诚表现得淋漓尽致。酒已备好,王汉阳你来不来看着办吧。“连日醉壶觞”一出,整首诗的情感也达到了高潮,激荡人心。
八、
南湖早春
唐[-]白居易
风回云断雨初晴,返照湖边暖复明。
乱点碎红山杏发,平铺新绿水苹生。
翅低白雁飞仍重,舌涩黄鹂语未成。
不道江南春不好,年年衰病减心情。
春风吹来,乌云四散,一场春雨过后,天气初晴,阳光重新照射在湖面上,温暖明快。漫山遍野的杏花竞相初绽,碎红点点,新生的绿色浮萍,整整齐齐地平铺在水面。白雁的翅膀因雨水的原因显得沉重,只能低空飞行,黄鹂的舌头因雨而生涩,鸣叫不连贯。不是说江南的春景不够好,而是我的身心俱疲,赏春的兴致大减。
诗的首联总写天气,为写景奠定了明快温暖的基调。春风拂面,乌云散去,雨后天晴,阳光明媚,湖面波光粼粼。
诗的颔联具体描写杏花和水苹两种植物,是静态描写。一高一低,视野开阔,颜色参差,空间立体。“乱点碎红”和“平铺新绿”来形容杏花和水苹,既将它们“初露”的面容形象刻画,又将满满的春意进一步予以体现。
诗的颈联具体描写白雁和黄鹂两种飞禽,是动态描写。白雁之所以低飞、黄鹂之所以舌涩,都是因为春雨的缘故。和首联呼应的同时,还带来了具体的春的声音,给读者听觉上的感染。
诗到这里描写的全是欢快明亮之景,是乐景,可尾联却出人意料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思,使得整首诗多了几分韵味、更加耐品的同时也衬托出诗人的意难平。前面三联的景致有多欢快,尾联的情思就有多悲伤,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。
诗人面对风景如画的鄱阳湖,他倒是想提起游赏的兴致,可终究还是没能摆脱被贬的阴影。他说自己年老体弱,精力大不如前,事实真是如此吗?这只不过是他找的一个借口罢了。
诗人被贬九江,朝廷给出的理由是越职言事,又因母亲新逝,在他的诗文里找到赏花、新井之类的字眼,这些都是莫须有的罪名。被贬,意味着他没有了谏言的渠道,也代表着他失去了治国平天下的机会,怎能敞亮地赏景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