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
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十

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

刑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

同物既无虑,化去不复悔。

徒设在昔心,良晨讵可待。

    • 暂时没有评论

“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”首联二句,描写了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。《山海经路北山经》云:“发鸠之山……有鸟焉,其状如乌,文 首、白喙、赤足,名曰精卫,其鸣自詨。是炎帝之少女,名曰女娃。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。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”

精卫变身为鸟之后,嘴含细小的木头,想要江沧海填平。小鸟和沧海形成鲜明对比,比喻精卫意志坚定、决心之大,意同愚公移山。“衔”字、“微”字,写小;沧海,写大亦形成对比。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,与那莽苍之东海,形成强烈对照。彰显出精卫复仇之艰难和不易,更凸出其决心之大,意志之坚。

“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”颔联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。《山海经路海外西经》云:“刑天与帝至此争神,帝断其首,葬之常羊之山,乃以乳为目,以脐为口,操干戚以舞。”

“干戚”二字中的“干”是指盾牌,“戚”是指板斧,而并非为网上其他解释为:干戚是名剑。刑天为复断首之仇,以双乳为目,以肚脐为口,对天帝叫战,挥舞斧盾,誓与天帝血战到底,其坚韧意志尤为可贵,其勇猛凌厉的战斗之志,是始终存在的而不可磨灭。

“既无虑”实与“不复悔”形成对比。此二句,上句言其生时,下句言其死后,精卫与刑天生前既无所畏惧, 死后亦无所悔也。也是作者对精卫和刑天的高度赞扬。

“徒设在昔心,良辰讵可待。”结笔二句,叹惋精卫、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,然复仇雪恨之时机,二人终未能等到。

全诗词前三联高度赞扬精卫、刑天二人之举、之志,所以不少人将其解读未励志诗。然而最后一联转为对其二人壮志未酬的惋惜。猛志之常在,虽使人感佩,然而时机之不遇,亦复使人悲惜。所以这首诗词其实是一首惋惜的悲情诗,而并非励志诗。

参考资料